阳澄湖人工围网养蟹第一人的斑斓人生 (2012-11-9 19:30:41) [发送到微博]
分类:未分类 标签:阳澄湖大闸蟹 |
9月22日,2012年阳澄湖大闸蟹捞起第一网,从而拉开了今年阳澄湖大闸蟹爬上餐桌的帷幕。而捞起第一网阳澄湖大闸蟹的人。就是在阳澄湖尝试人工围网养蟹的周雪龙,被人誉为“围网养蟹第一人”。
周雪龙,一个敦厚稳重、中等身材的中年人。肤色由于长期被湖风薰吹略显黝黑,然而一双眼睛炯炯有神,充满着智慧和真诚。分明让人感觉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实在人。在与他的接触交往中,记者有幸了解到这个阳澄湖人工围网养蟹第一人的斑斓人生。
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
出生在黄埭的周雪龙,四岁那年随父迁至当时的吴县沺泾乡渔业大队,全家临时被安排在强芜赵段圩。一家人生产生活全在船上。十一岁那年,父母有了要让他和弟弟念书的想法,把他们送到了附近的塘头小学就读,周雪龙很高兴有机会读书,因此他很认真,第二个学期他转入了渔业大队的光明小学住读。
当时兄弟俩人每月的费用由父母给1.6元,还得不到保证,因为父母去外地捕捞短则一个月,长则两个月才回来一次,生活还得靠周雪龙自己料理还要照顾弟弟。每月的基本粮大队集体供给,那时他最奢侈的事就是能带二两米付三分钱吃上一碗阳春面。上二年级的时候又转到了沺泾公社中心小学。第二个学期由于父母去外地捕捞作业,又转到了无锡湖埭公社的胥山小学,学校设在当地小山头的一座破庙里,倒是教书的老师对他们外地转学的很好,直到现在周雪龙还铭生感激。可刚适应了这边的学习环境,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又跟随父母回到了沺泾公社一大队,读书在西舍小学,父母捕捞作业的地段就在现在的阳澄湖大桥下。当时的地名周雪龙记得十分清楚叫毛塔绞门。
他家在那里设置了固定的杠网,白天读书晚上帮父母板杠网,毕竟十五、六岁了,这几年周雪龙书念得很认真,干起活也有模有样,到四年级第二个学期快结束时,父母又重换地方,从此他辍学了,同父母一起开始捕捞作业,走上社会。
锋芒初露的年轻时光
1978年以后,上面的政策似乎有些松动,渔民只要完成上交任务,余下的水产品可以自卖,开始小范围经商,因而渔民们的生活也开始有所好转。
1980年,虚龄十七岁的周雪龙已是一个能干的小伙子了。他开始跟随父母把从阳澄湖捕到的昂刺鱼贩卖到常熟、江阴等地,差价倒是蛮大,但都跟大队打交道,他们从中赚些辛苦钱。就这样起早摸黑干了二年,有人开始跟样了,周雪龙就放弃了小贩。这时候,当地渔民根据其它地方渔民捕鱼工具进行了研究改良,创造出了一种叫鱼簖的大型捕捞工具,这种“革命性”的捕捞工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当时开始实验的是地方在常熟唐市区域的张家港塘。由于当时水产品资源相当丰富,而捕捞工具又十分落后,因此这种鱼簖一面世渔民的捕捞产量增长了好几倍。不但普遍的鱼虾能捕到,即使名贵的甲鱼、鳗鱼包括螃蟹也能捕到。渔民们争先恐后开始在河道上张这种大型的鱼簖,成为当时河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当渔民们已完全能够掌握鱼簖后,年轻的周雪龙又在设想是不是把鱼簖投放到更大的天地阳澄湖里。然阳澄湖虽没有周边的太湖大,但每年夏季的台风也能掀起巨浪数丈,也常有人在湖中遇难的事情发生,毕竟也有118平方公里的面积。1984年,经过反复探讨,周雪龙全家将鱼簖从张家港塘迁至阳澄湖水域,这种事情从来没有人做过,亲戚朋友纷纷为他家捏了把汗。这条鱼簖直径从车渡到马路嘴,跨度达到2000米,蔚为壮观。周雪龙家规模捕捞从此真正开始。当时的周雪龙年轻气盛,加上他有敢想敢干的创劲,帮助父母出谋划策起了这等了不起的大事,也是为日后周家在当地渔民中成为“大户”奠定了基础。1987年,周雪龙经人介绍同东渚渔业大队的周彩英结婚了,并开始创起业来。他单独承包阳澄湖东湖中心位置阳澄嘴到莲花嘴的水面,直径跨度为1500米设置鱼簖并进行革新,他还坚持自己捕捞的准则捕大留小。
当时的阳澄湖水草茂盛,水产品丰富,慷慨地馈赠给了渔民们。仅野生鳗鱼在当时每天可捕数百斤,能卖二、三千元,着实让周雪龙大赚了一把。周雪龙成了渔业大队甚至全湖区“招牌”人物。而在此时,周雪龙却隐隐感到有一种危机感,因为阳澄湖最负盛名的大闸蟹却越来越少,甚至到了濒临绝迹的地步,让他十分担忧。他知道,阳澄湖缺少大闸蟹,也就失去了魅力。
开天辟地的养蟹大王
八十年代中期后,由于种种原因,驰名天下的阳澄湖大闸蟹在阳澄湖难觅踪迹,濒临绝迹,当地政府、渔政部门和世代以湖为生的渔民守着阳澄湖兴叹,阳澄湖大闸蟹徒有虚名。渔政部门只能稍微投放些从长江边收集来的蟹苗,然而收效甚微。
1989年1月,沺泾乡政府和阳澄湖渔政站提供最优惠的政策,鼓励沿湖渔民人工养殖大闸蟹,面积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申报,当时初定承包费为每亩每年15元,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。然而,此消息发布后一段时间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报名登记。尽管周雪龙敢想敢干敢创,可遇到这样的事摆在面前也不知如何是是好,心中也发怵。虽然当时已有人开始在稻田养蟹成功的消息传出,但没听说过蟹在大湖里面围网可以人工养殖,况且就周边地方而言根本没有借鉴可复制的案例和经验。所以渔民们听到后多不愿意参与,因为他们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。为了要在阳澄湖开一个先例,即使失败也可成为宝贵经验,当地政府领导和渔政站的负责人多次找周雪龙谈话,希望他能在湖区带个头,并给他放宽政策,第一年水面租金免掉,还答应帮他在全国搜集人工围网养蟹的相关信息参考。当他看到有这么多优惠的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支持,经过反复思考,他决定做第二个“巴解”。当然他心里也有小九九,即使养蟹不成功,也可以在这片水域里捕捞其它水产品补贴,亏不了多少。
1989年的11月3日,是必须记在阳澄湖区的大事记里的,因为这天周雪龙跟当地渔政站鉴定了60亩的养殖螃蟹协议,成为全阳澄湖区开天辟地人工养蟹第一例。
周雪龙经过详细察看,凭着自己对阳澄湖熟悉的经验,他选择了阳澄中湖撑岸嘴东南1000米左右的水域为养殖区,因此这个地方也成为阳澄湖人工养殖螃蟹的“处女地”。直到现在他的养殖基地还在那里。他先后添置了900根毛竹和一批塑料网片、石子、绳线、铅丝等共计2.8万元,围养了60亩水面。翌年一开春,便到太仓浏河采购了1500只蟹苗进行放养。由于当时没有人工养蟹的先例,养蟹全凭自己的感觉,加上湖底网铺不平,湖上网也没有盖,周边没有保护措施,那年秋天只起捕了20多斤,螃蟹卖了不到2000元。1991年,他投放了3000只蟹苗,但收成还是不理想,以后逐年增加蟹苗投放但数量情况还是不容乐观。当然这几年的“失败”周雪龙没闲着,他也在认真观察和探索,终于他悟出了“名堂”,不是蟹养不好,只是蟹都逃掉。1996年,他对围网进行全面整修改进,湖底网全部用石笼填平,湖上围网用一层盖网盖住,周边按放地笼网防逃,为螃蟹安置了一个舒适的“家”。同时,他已经掌握了用螺蛳,小鱼等天然饲料进行投饵。天道酬勤,这年投放的6800只蟹苗不仅长势喜人,就连逃掉的概率也很小很小,当年他养蟹净收入达到36万元。周雪龙养蟹成功的消息沸腾了阳澄湖区,因此也拉开了1997年整个阳澄湖围网养蟹的热潮。
永远飞翔的绿色梦想
1997年,周雪龙围网养蟹的水面达到了300亩,以后水面经常整改变动,时多时少,直到现在还保持着220亩的面积。
随着阳澄湖大闸蟹在阳澄湖地区全面养殖,苗蟹成为紧俏的“香饽饽”。周雪龙针对苗蟹问题遍访了东海岸线崇明、浦东等所有人工育苗的地方,发现苗蟹供给已成难题,阻碍了养蟹业的发展。
1999年他联合中科院河蟹研究所专门在阳澄湖边的石泗泾开发100亩苗蟹基地供周边养殖户养殖。他清楚记得,那时苗蟹成了抢手货,养殖户需要付定金后才能排队购买到。
周雪龙深深懂得,蟹是一种商品,而阳澄湖是一个著名的品牌,一定要把这个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。
2000年,他注册成立了苏州阳澄湖水中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,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“水中王”阳澄湖大闸蟹商标,在营销上实现公司+养殖户的方式,保证蟹的数量和质量。2004年,他首次走出苏州,在大闸蟹销售比较成熟的杭州开设“水中王”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,由于大闸蟹上乘的品质,加上热情的售后服务,杭城市民出现了排队购买大闸蟹的场面。杭州市场的成功给周雪龙增添了更大的信心,连续几年中,他又把“水中王”阳澄湖大闸蟹开进了成都,长沙等多个省会城市,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。目前,他还同北京华泽集团旗下的华致酒业、苏州著名老字号“松鹤楼”饭店、中国人寿保险上海分公司以及浙商银行等单位强强联手,长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他还进驻淘宝商城,去年仅三天时间热销大闸蟹500多万元。
成功后的周雪龙还参与了众多社会事务,2009年被当选为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副会长,2009年由阳澄湖休闲旅游度假区主办的文化旅游节,他的养殖基地每次都成为开捕的聚焦点。
周雪龙是个爱做梦的人,他做过许多梦,也努力圆了许多梦。他要在今后几年把“水中王”阳澄湖大闸蟹品牌覆盖到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,他要开发真空包装的熟螃蟹,让软壳蟹这道富有营养价值的美味食品走向国内甚至国际市场。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,就是要让阳澄湖有限的水面立体养殖螃蟹,目前正在实验之中,一旦成功,质量和数量将会得到飞跃提升。 |